0

儿童哮喘7大常见问题解读,建议收藏!

发表于:2020-12-10 00:00:00 6778 来自: 辽宁抚顺



冬季来临,儿科门诊的压力也将随之增加。冬季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而呼吸道感染又是儿童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 1。加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及早做好儿童哮喘防治尤为重要。目前仍有家长对哮喘疾病认知不足或存在误区,可能导致其依从性低造成失访,进而造成患儿无法得到正确、规范的诊治。其实门诊就诊时家长们向医生抛出的问题,既是其认知盲区或误区,又是临床医生需要科普的重点。7大儿童哮喘常见问题解读已为大家盘点好,快来一起看看吧!



医生,我家孩子好好的怎么会得哮喘了,确定不是普通的咳嗽吗?


哮喘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其本质是慢性炎症性疾病。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神经、精神、内分泌因素、遗传学背景和神经信号通路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而吸入或食入过敏原、呼吸道感染、冷空气、药物等为诱发哮喘症状的常见危险因素。简单总结即孩子哮喘并非偶然而来,而是与多种因素相关 2


咳嗽是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常见的共同症状,究竟是不是哮喘,要先看符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3


h4KYkahKEacGshNn.jpg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完善相关检查后方能确切的告知家长孩子是否为哮喘。



我家孩子的哮喘严重吗?


病情严重程度是以治疗后能达到哮喘控制时所需的药物级别来进行回顾性评估,因此常需在控制药物规范治疗数月后进行评估 3


_

轻度:第 1 级或第 2 级治疗方案能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


_

中度:使用第 3 级阶梯治疗方案能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


_

重度:需要第 4 级或第 5 级阶梯治疗方案治疗的哮喘。

病情的严重程度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着治疗时间会发生变化。



孩子这么小就得了哮喘能根治吗?


这是所有家长都关心的问题。目前哮喘仍不能根治4。哮喘发生机制仍没有完全明确,哮喘患儿自身存在的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神经因素等特质性无法通过药物去除。哮喘患儿呼吸道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慢性炎症等基础情况,在外界的刺激因素作用下容易导致哮喘反复发作。但不能根治不代表不能获得良好的控制,哮喘可以通过规律的治疗和专门的护理,实现哮喘临床控制。部分孩子随着年龄增加,是有缓解的可能的。


确诊后,哮喘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同时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并将患儿纳入哮喘长期管理体系,对家长进行哮喘防治教育,对患儿定期监测、随访、评估、指导用药,以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防止气道重塑,维持正常活动水平,改善生活质量。3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2016 年版) 中根据年龄分为<6 岁和 ≥ 6 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分别分为 5 级和 4 级,每 1~3 个月审核 1 次治疗方案,根据病情控制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3

FWeRwweK59Kw9Pke.jpg

图 1 <6 岁儿童哮喘的阶梯治疗方案 3


fIBTt4lE3qtznce9.jpg

图 2  ≥6 岁儿童哮喘的阶梯治疗方案 3


除此之外,做好减少哮喘发作的管理:避免接触变应原、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灶、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吸烟、呼吸道感染和气候变化等)2



为什么要推荐含激素的药?影响长个吗?


哮喘治疗中最主要的药物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3,4,5。需要向家属说明:糖皮质激素是以吸入的方式进入体内,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表面,缓解气道慢性炎症。可以改善肺部功能并且预防哮喘病情恶化。长期研究未显示低剂量 ICS 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骨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此外,ICS 与 LABA 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相当于 (或优于) 加倍 ICS 剂量时的疗效,并可增加患儿的依从性、减少较大剂量 ICS 的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哮喘患儿的长期治疗 3




之前有医生推荐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这个药怎么样?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是含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ICS 和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 LABA 的复合制剂,可同时起到控制哮喘症状和治疗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作用,可有效的控制哮喘发作的同时,减少 ICS 的用量 3,6,从而减少大剂量激素对身体可能的副作用。PEACE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 12 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50 /100 μg 组每周达到哮喘控制的患儿比例约为 80% 7相较于单独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儿童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制剂,并无新的不良反应增加8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新形势下,雾化吸入方式将会产生气溶胶颗粒,容易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出于防控疫情减少传播的考虑,不建议使用雾化器来治疗。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使用准纳器经口吸入,相对更安全5


孩子 5 岁也能用这款药物吗?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 /100 μg)说明书中,其适应症为 4 岁及 4 岁以上儿童 9。目前,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50/100 μg 是唯一拥有低至 4 岁的儿童哮喘适应症的 ICS/LABA,所用准纳器输出剂量更稳定,保证疗效,更受哮喘患儿喜爱 10




什么时候能停药?


强调基于症状控制的哮喘管理模式下,为避免治疗不⾜和治疗过度,治疗过程中可遵循「  评估-调整治疗-  监测」 的管理循环,直⾄停药观察。首先,各级治疗开始后,每 1~3 个月审核 1 次治疗⽅案。如达到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 3 个⽉,治疗方案可考虑降级,直至确定维持哮喘控制的最低剂量 3。再者如使用二级治疗方案患儿的哮喘能维持控制,并且 6 个月 ~1 年内无症状反复,可以考虑停药,但仍要重视停药后的管理和随访 3。当出现哮喘症状复发,应根据症状发作的程度和强度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3



总结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大家在门诊中更好应对家长们的 7 大常见问题。总结来说即儿童哮喘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目前儿童哮喘虽不能根治,但可通过含 ICS 的或其他药物进行控制,且研究已证实 ICS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是现阶段唯一拥有低至 4 岁的儿童哮喘适应症的 ICS/LABA,可使约 80% 的哮喘患儿达到哮喘控制。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The National Cooperative Groupon Childhood Asthma, et al. 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J]. 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10):729-736.

2. 王卫平.  儿科学 (第  9 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2016 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003):167-181.

4.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专业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 年版) [J] .  中华儿科杂志,2020,58 (09): 708-717.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00604-00578

5.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0.

6. Chauhan  BF, Chartrand  C, Ni Chroinin  M, Milan  SJ, Ducharme  FM. Addition of long‐acting beta2‐agonists to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for chronic asthma in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Issue 11. Art.No.:CD007949. DOI: 10.1002/14651858.CD007949.pub2.

7. Pedersen S, Maspero J, Gul N, Sharma R. Components of asthma control and treatment response of individual control criteria in children: analysis of the PEACE study. Pediatr Pulmonol, 2011, 46(12):1182-8.

8. Szefler SJ, Pedersen S, et al. Safety of Adding Salmeterol to Fluticasone Propionate in Children with Asthma.N Engl J Med. 2016;375(9):840-849. doi:10.1056/NEJMoa1606356

9.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50 μg/100 μg 说明书.

10. Sharma R K, Edwards K, Hallett C, et al. Perception Among Paediatric Patients of the Diskus Inhaler, a Novel Multidose Powder Inhaler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ma[J]. Clinical Drug Investigation, 1996, 11(3):145-153.



来源:儿科时间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