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CU机械通气」患者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发表于:2020-5-26 08:01:53 4042 来自: 辽宁
机械通气为重症监护室常用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并取得显着的疗效。目前的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活动能够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
  因此研究并开展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依赖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活动,以促进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大体上说,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内容包括肢体康复活动 、呼吸训练、心理支持等。

肢体康复活动
1.1 对患者评估:在收入ICU24 h内,每日需专门安排专科医护人员按照3个标准评估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早期活动,3个标准分别为:1.神智清醒:语言刺激能够引起患者睁眼;2.呼吸标准: Fi02<0.6、呼吸末正压PEEP<10 cmH2O;3.循环:无使用血管活性药,无直立性低血压。
1.2 由ICU专科护士协助患者依序进行4个层级的早期康复活动,时间为镇静中断后,具体的4个层级为:
第1层级,将患者床头抬高65°以上,视具体情况帮助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肢体全范围关节,可做20次左右屈伸活动,4次/d;
第2层级,于床上进行抗阻力活动,可利用足蹬式下肢活动锻炼器进行辅助,每次持续15 min左右,2次/d;
第3层级,床边活动,利用专业起重仪将患者转移至床边椅上,再视具体情况调整患者坐姿,首次需活动持续1 h左右,2次/d,后续活动可逐渐延长至2 h左右,持续2~3 d;
第4层级,病房内行走,由医师、护理人员共同帮助患者在病房内进行行走,同时可辅以助步器进一步辅助患者行走,活动1~2次/d,具体的行走综合步数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而定。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严密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确保患者安全,若是发现患者明显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脉氧下降,超过基础水平20%,则立即停止康复活动。

呼吸训练
2.1 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凸起,吐气时腹部凹陷。要领是思想集中,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吸鼓呼瘪,呼时经嘴,吸时经鼻,细呼深吸,不可用力。
iHvJQBi3vJvEHJVh.jpg

2.2 缩唇呼吸法:经嘴呈吹口哨样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时间1比2或者1比3,以不引起头昏为度。
l1P5pf5I6zPJjxXx.jpg
心理康复
3.1 要注意首因因素对患者的心理影响。首因效应对于判断和评价事物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故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向患者解释当前治疗的方法以及主要目的,要让患者明白不适感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病情恶化,例如可用漫画形式的图画向患者解释当前阶段的治疗方式,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恢复信心。能得到患者自身的配合,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活动。
3.2 在机械通气护理过程中,无论是否在进行肢体动能恢复训练,都应尊重患者主观感受,并在能力范围内为患者解除不适感。患者因插管本身带来的不适感可通过常规镇静、镇痛解决,但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一般是独自处于病房内,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恐惧、茫然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并发抑郁症,更加不利于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灵活变通护理方式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或是放些轻松柔缓的音乐使患者感到舒适,从而保证患者的心理健康。
3.3 护理人员因工作较为繁忙,因此对重症监护室进行交流与鼓励的方式主要依靠肢体语言以及简短的话语,具体的行动为:
① 每次进入监护室后,保持微笑并对患者予以注视1 s左右,同时边进行常规护理边简单的介绍当前的护理内容与目的,并及时予以患者鼓励,使得患者感觉自己被重视、有好转,从而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② 护理时可告知患者当前恢复良好,再坚持一段时间便可转出至普通病房,有利于增强患者对病房的适应性,从而增强患者对治愈的信心;
③ 通过与患者进行部分肢体接触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关怀,可轻触患者的肩部或背部,或是与患者轻轻握手来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痛苦感;
④ 及时向患者转达亲友的关心与话语。
因此,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在ICU日益体现,其安全性及作用已被国内外研究所证实;由物理、心理康复两者组成的早期康复训练可为 ICU机械通气患者后期恢复生理、心理功能创造条件。
作者:孟滢滢 郭花蕊 宋丽

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参考文献:
[1]沈霞娟,冯世萍.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6,8(1):185-188
[2] 王素真,尹玉梅,张 丽.可来福接头与肝素液封管在输注甘露醇中的对比性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6,5(4):11-12.
[3]龙柳欣,李亚敏.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5):617-619
[4]孙 晖,赵 娜,于婷婷,左拥军 .ICU有创机械通气COPD患者早期肺康复的研究进展[J]. 德州学院学报,2019,35(2):37-40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