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手上的「黑血泡」,这是什么病? 案例由丁香园论坛站友 @名字** 分享: 提供的基本信息不全,大概的经过是这样的:患者因感冒后在某小诊所输液,输注的是「克林霉素、地塞米松」,后在输液局部起了水泡,家属在局部热敷后变成这样。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转院来时患者就已经休克了,来了不到一个小时插管上机然后就去世了。这个患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手上的「血泡」呢? 来看一下站友们的回复: @cc81**:患者的基础疾病是什么?为什么给林可霉素和地米?考虑输液后导致的水泡,过敏导致的剥脱性皮炎也不能排除。 @Chen**:如果症状在前,那么跟药物引起的过敏可能性就小一点了,感觉更大可能是坏死性筋膜炎。 建议做好血培养,局部组织液培养,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PCT 等,治疗上强力抗生素,覆盖球菌、杆菌、厌氧菌,按照感染性休克处理,必要时激素 + 免疫球蛋白,彻底清创引流。
如果都扛不住,最后只能截肢保命。 @旅途**:很像坏死性筋膜炎,彻底大面积切开,VSD 负压封闭引流,手术越早死亡风险越低。 由于站友最后没有给出结果,所有的回复也只是猜测。但有一点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该部位曾经在输液后起了水泡,然后局部经过热敷,是否与输液相关,很难排除。
临床工作中,输液外渗案例并不少见。 案例 1:莫西沙星外渗 静滴莫西沙星出现外渗,外渗后第 4 天出现穿刺口周围皮肤泛白,局部皮温稍高一点,触之无硬节、无疼痛,穿刺口周围约 16 cm 出现都有瘀斑。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案例 2:造影剂外渗 老年男性,肘部血管较差,做腹部增强 CT 时发生造影剂外渗,已用硫酸镁持续湿敷十几小时,水肿已减轻,但是发生皮肤破溃。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案例 3:造影剂外渗
一肿瘤患者做增强化 CT,由于患者血管脆弱再加上我们观察不仔细,造成造影剂外渗,估计有 40~50 ml,一周之前外渗部位出现了一个硬结。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案例 4:康容外渗
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康容时外渗,皮温高,注射周围皮肤红肿明显,皮肤未见苍白。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案例 5:甘露醇外渗
患者,70 岁,脑梗塞,右侧肢体偏瘫。输注甘露醇时外渗,两天。
前臂及肘关节处,大量张力性水泡,局部皮肤张力高,腕关节处可触及桡动脉波动。手背、手指肿胀,末梢血液循环可。近两天来肿胀逐渐向上臂进展。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以上 5 个案例,论坛站友发帖是为了求助处理办法,后续的图片及结果没有追踪,但足以引起临床护士的重视。
接下来的第 6 个案例,发生在 @月叔** 医生身上,很有借鉴意义。
案例 6:氯化钾外渗
基本信息: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 + 滴水未进,晚上撑不住了跑去科里输液,10% 葡萄糖 + 1.5 g 氯化钾。
输着输着睡着了,等我女朋友下班时跑来医生值班室看,结果发现外渗了,远端到手指头,近端到胳膊,胳膊尺侧突出来一块,心理压力甚大......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处理经过:科里护士说先冰敷 12 小时,再硫酸镁热敷 12 小时,不然血管会闭,以后那个位置输不了液,当时内心是懵逼的。
后来放了一晚上冰块,第二天贴了土豆片,一共换了 3、4 次,贴到第二天早上,肿基本上就退了,发现土豆片效果真好。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后续追踪:手上的肿基本上消退了,但是,感觉血管没有那么清晰,一摸血管还是疼的,不是被打一拳那种爽爽快快的疼,就是血管疼会带有一丝恐针的感觉。
案例小结:
从站友分享的经过来看,输注的部位是手背,用的是一次性头皮针,输液期间睡着了无人照看,输注的是 10% 氯化钾注射液,这些都是导致药物外渗的因素。
幸亏及时发现,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包括冷敷、水胶体透明贴外敷、土豆皮贴敷等方法,最后的结果比较满意。
案例反思
从以上 6 个案例可以得知,临床上输液外渗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若从输液外渗的不安全因素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策略并实施护理干预,应该可以降低输液外渗率。
若已经发生输液外渗,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力求将对患者的伤害及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
有备无患:输液渗漏的应对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
一旦发生输液外渗漏,不要做其他无谓的操作,请第一时间立即停止输液,并抬高患肢。
2.正确加压按压:
针拔出后,要用消毒棉签/敷贴沿穿刺处静脉走向,加压按压针眼。
注意穿刺操作时,针头是先刺入皮肤再进入血管,有两个针眼分别在穿刺血管不同的两个点,需将两个针眼都压住。
3.根据渗漏药物的性质选择正确的处理措施:
中成药制剂:
文献报道,可采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云南白药乙醇糊、红花醇、黄连、黄柏、3% 硼酸等方法。
药物湿敷:
文献报道,硫酸镁湿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可用 654-2 溶液湿敷;
乙醇湿敷:
也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将浸有酒精的无菌纱布直接敷在局部,有利于药物渗透到血管内,具有消毒、止痛等作用。
冷敷:
如果是抗肿瘤药物(乐莎定、植物碱类除外)、红霉素等输液外渗时,可选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 4 ℃ 左右)冷敷。
能有效促使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局部组织对输液药物的吸收,以减少局部组织受损;此外,冷敷还能减轻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热敷:
如果是氯化钾、阿拉明、多巴胺等血管收缩剂渗漏时,可用湿热毛巾(一条毛巾浸入温开水中,拧干,温度保持在 45 ℃ 为宜)热敷。
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管扩张,从而促进外渗药物的快速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保护局部组织。
4.合理利用食材:
可以选用黄瓜、马铃薯、萝卜等新鲜的食材,切成约 2~5 mm 厚的薄片,将其敷在渗漏部位,用保鲜膜固定,待切片变色后再更换,直至局部肿胀消失。
马铃薯、黄瓜等新鲜食材含有异柠檬酸,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肿吸收,从而有效的消除水肿,修复局部组织,防止组织坏死,并且还具备保湿效果。
此法方便简单、价格低廉,可以一试。
5.正确处理水泡:
若输液外渗发生水泡时,要正确的处理,先局部消毒,再用 5 ml 注射器在水泡最底处刺入,并缓慢的抽吸。
抽吸完成后,局部可用水胶体敷料或藻酸盐+水胶体固定,注意保持水泡局部的干燥清洁,千万不要擦落水泡表皮。
6.其他:
若有局部组织坏死者,可按外科换药法给予清创换药处理。
提醒:发生输液外渗,属于护理不良事件,请及时上报病案系统,并在护理记录中记录,科室要进行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1.李丽群. 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研究进展.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4).来源:护理时间、急诊医学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