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风险高,病情变化难以预测,且涉及患者隐私; 孕妇在孕期是关注的重点,且孕妇和家属都认为分娩属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会对医护人员不满; 目前临床上 80% 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与患者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造成的。
入院接待技巧
- 重视孕产妇和家属的接待是搞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 当孕产妇及家属来到医院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陌生的病房和陌生的脸、等待的是各种检查治疗,她们往往会有忧虑、喜悦、恐惧等复杂心情,而首先接触她们的是护士,护患关系从这时开始形成;
- 孕妇进入病房后,护士接待要热情大方、仔细周到,带其熟悉病房的环境,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像唠家常一样了解其结婚年龄,月经史,孕产史,异常产史,祝贺她要做妈妈了,关心给要出生的小宝宝起名字没有。指导孕妇少量多次进食,适当活动,适当休息。对入院即临产或保胎以及有各种合并症的孕妇要尽快安排床位供其休息,交谈简短,待其稳定后再进行宣教。孕产妇入院前的社会地位虽然各不相同,但家庭地位比任何时候都高,入院后她们潜意识仍需要很高的社会和家庭待遇,不管孕产妇的年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如何,护士都要一视同仁,真诚地朋友式地对待她们中的每一位,让她们感到医院并不可怕,有人尊重,有人关爱。事实上,跟孕产妇交朋友是产科护理成功的最好秘诀。
待产期沟通技巧
- 入院的孕产妇除常规的健康教育外,根据孕产妇具体情况,如保胎、待产、有各种合并症、临产、引产等情况,予以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等心理护理,以减轻甚至消除孕产妇焦虑或抑郁情绪。许多孕妇对分娩知识缺乏了解,道听途说得到各种消极暗示,使她们充满恐惧和焦虑,护士应耐心讲解分娩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给予心理安慰与支持,让孕妇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
- 对于引产的患者,我们要理解其引产是一种无奈之举,而保胎及有合并症的孕妇,往往思想负担重,病房责任护士有更多时间和孕产妇在一起,通过接触、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赢得孕产妇信任和支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监督,给其提供实际帮助,使孕产妇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提高应激力,减少围生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产期沟通技巧
- 我们告知产妇及家属基本的分娩过程和大概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的心理准备。
- 我们准确地观察产程,指导产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用力方法来减轻分娩的痛苦,缩短产程。临产后,产妇极度疲劳,容易对自然分娩丧失信心,当产妇向我们讲述宫缩痛时,我们要肯定她的感受,可以用适当的触摸来缓解产妇的恐惧心理,如:阵痛来临时紧握她的手,可以稳定她的情绪; 抚摸她的肚皮,使她有安全感; 宫缩间隙时,轻轻抚摸她的手臂和头发使她感到亲人般的温暖,使双方都获得某种心灵的沟通。
- 同时,我们注意与家属的沟通与表达。如产妇进入产房后,我们理解家属等待的焦急心情,及时告知家属产妇最新进展情况,免除他们担心。对无手术指征拒不接受医护人员建议失控的产妇,指导家属采用打电话的方法让产妇获得家人关怀和安慰; 当家属询问能否顺产,应说: 目前没有异常,产程是动态发展的,还要看以后的进展情况,我们会密切观察,有什么异常会及时告知; 或者您家产妇现在胎位不正我们在指导体位改变,请您耐心等待。
产后心理辅导
- 产后第一时间告诉产妇已经做妈妈了,提醒她不要太激动,保持冷静,以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
- 产后30分钟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开始早吸吮; 指导母乳喂养技巧,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教会乳房护理的方法,使其避免和减少产后奶胀的痛苦; 指导产妇和家属正确而科学的喂养,从而避免或减轻新生儿的黄疸期。
- 对于有产后并发症或异常分娩的产妇,我们要理解她们的感受,给她们讲解相关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家庭支持,给其提供实际帮助。
- 产后 3 ~ 14 天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非常需要护士和家人的关怀和安慰,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紧张,在产褥期的产妇情绪不稳定,除了家人的关怀,护士也要多进行心理指导,分娩后及时给予健康教育,减少产后抑郁发生率,告诉她产后心里烦闷、焦躁是正常的反应,多想开心的事,很快会恢复正常的,应有信心。
- 对身体有残疾和比较贫穷者要一视同仁,保护她们隐私和自尊心; 智障孕妇交流障碍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耐心,仔细观察揣摩她的心理和需要,及时与家属交流了解情况,让她们顺利度过分娩关。
小结
孕产妇是一个在生理、心理上处于特殊状态的群体,产科护理工作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说可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良好的沟通能构建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保证母子平安,使产妇及其家属切身感受到产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赵玉贞. 护患沟通技巧在临床上的应用.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 4) .
2 龚嫜. 健康教育在 产 科 护 理 的 实 施 与 体 会. 中 国 误 诊 学 杂 志,2009 ( 11 ) :2734-2735.
3 陈少蓉. 沟通技巧在孕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