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培榕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往往存在许多精神和行为异常,如幻觉、妄想、冲动、被动懒散等。这些异常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对精神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工娱治疗,其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是工娱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我管理就是患者自己管理自己,包括情绪、行为、生活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精神病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标志。
1.纠正患者行为,促进疾病康复
自我管理能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对药物治疗起到促进巩固的作用,患者通过思考,劳动,自我管理可增强体质,提升抵抗疾病的能力。
1.对于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有孤独、迟钝、妄想、幻觉等症状,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可使其逐步与现实接触,转移其病理体验。
2.对于慢性病人,通过培养训练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可防止精神衰退。
3.对于抑郁,懒散被动,失去自理生活能力的病人可以通过训练他们自理生活减少社会及家庭的负担,也可以培养正常的生活规律,提高其对生活的兴趣,促进疾病恢复。
4.对于兴奋的躁狂病人,可通过有节律的自我管理使精力得到适当的发挥,起到镇静作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丰富住院生活,恢复社会功能
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使病人增强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丰富住院生活,改变其病理过程,培养病人成为一个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者,逐渐恢复社会功能。
精神科多为封闭病室,患者的住院环境封闭,住院生活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吃饭-集体活动-吃药-睡觉几点一线。精神科成熟的管理体制在规范工作流程的同时,也让患者被驱使着日复一日重复做着相同的事情,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没有生机,活力。
期间加上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让患者在享受良好服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依赖和懒惰的心理。长时间如此,患者会失去生活自律性,进而失去独立能力,导致出院后无法独立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失去社会功能。
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调动患者的生活积极性,让患者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患者思维,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根据个人需求向工作人员提出合理建议。有助于丰富住院生活,恢复社会功能。
三.助力病房管理,重现自我价值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对精神病患者来讲是康复的标志,对精神科管理更是锦上添花。一般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恢复的都非常好,甚至他们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照顾自己和他人。将这些患者组织起来组成一支志愿者团队可以有效地助力病房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每个志愿者都穿上红马甲作为标识,方便区别于其他病人,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种光荣感。
2.每个病室安排一名志愿者作为寝室长,帮助医护人员留意同病室内其他患者的情况,有异常及时向护士汇报。这样可以避免护士在巡视间隙患者出现突发状况未及时被发觉,也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3.志愿者参与病区简单的清洁与护理管理工作。具体有:整理床铺、外出检查、安全物品的搜查,帮助打饭,定时叫病友们起床,督促病友们洗漱,帮助自理能力差的患者独自料理生活,帮助新病人了解病区环境和管理规则等等。
4. 工作人员每天召集志愿者开会,规范其言语和行为,正面引导他们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适当的肯定,进一步激励他们越做越好,提升患者的自信心。
5. 志愿者参与公休座谈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病区管理和工作人员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善护理工作,提升患者的住院体验,促进人性化护理工作的开展。
6.定期对每名志愿者进行效果分析,包括患者自信心的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与他人接触交谈能力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社会功能的提升等。
让自我管理较强的患者参与到精神科管理工作中有利于锻炼患者的社会能力,提升其责任感。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极大地提升自信,同时体现患者自身价值,有助于精神病患者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更自信的融入社会。
精神科治疗中,有效的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培养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恢复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为患者出院走入社会做好准备。同时,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患者也可以成为病区管理中的中流砥柱,通过他们的经历和眼光可以让工作人员看到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东西,使精神科工作不断地得以完善,逐步向人性化靠拢,这不仅提升了患者的住院体验,也可以为医院赢得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