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病患者的观察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和总结。
作者丨培榕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一位男精神病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家里有冲动毁物史,入院体检,检查均配合。到了夜里,患者夜不眠,自言自语,行为怪异,劝说后能听但不持久,这种状态持续到凌晨4点,患者反复在病室内走动,焦虑,自言自语的发脾气,护士劝说后情绪更加激动,回答不切题,突然之间摔水杯,攻击工作人员,将工作人员打伤。
分析此案例:该患者在情绪不稳时就应该给予保护性约束,因为患者行为乱且劝说无效,回答不切题,而且患者在家里有过冲动毁物史,患者刚入院,精神症状又没有得到控制,极有可能发生冲动行为。如果能结合患者病史和表现及时作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避免意外发生。
精神病患者Bob为长期住院患者,家属长期不来探视,且不谈出院事宜,患者意识状态清,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社会功能恢复。一日晚上患者在走廊内来回走动,护士问他怎么了,他“老练”地回答到:“没事!”之后回房间后趁护士巡视间隙在床头上吊自杀。
分析此案例: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最应该被关心的,该患者已经康复,且社会功能恢复,但是出院却遥遥无期,这导致了患者的无助与绝望,这种悲观的情绪极其容易导致自杀。但是在临床上常常会忽视这样的患者,因为他们已经康复就对他们绝对的放心,忽略了对他们的重点观察。
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突发性,多样性和隐匿性,患者随时会出现各种状况,严密观察病情是防止突发状况和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精神障碍患者病情观察不但要详细了解精神病症状的表现,还要掌握观察方法。
观察内容
一般情况:个人卫生,生活自理能力,睡眠,进食,排泄,接触交谈。
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幻觉、妄想、自杀、自伤、毁物、外走等。
躯体情况:体温、脉搏、血压、躯体疾病、外伤。
治疗情况:治疗合作程度、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
心理状况:心理负担、心理需求。
社会功能: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日产生活能力。
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从患者的言语、表情、行为观察。
间接观察:从患者的亲属、病友、书信、日记等得到有用的信息。
观察的要求
客观性、计划性:不要随意加入自己的猜测,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有意识的安排时间接触观察患者。
针对性、目的性:
1.新病人从一般情况开始观察,深入了解精神症状、心理状况、躯体情况。
2.开始治疗的患者重点观察其对治疗的态度、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3.疾病发展期重点观察精神症状和行为的改变和心理状态。
4.有心理问题者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反应和需求。
整体性:对患者各方面都进行观察,有一个全面、整体、动态的掌握。病区的患者也要全面观察,避免患者之间发生矛盾,对重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Celine是一位多次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对精神科的管理和治疗非常熟悉,患者意识清,情绪低落,住院一个多星期。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Celine假寐,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并未戳穿她,在巡视完之后又突然不声不响的拐回Celine的病室,发现她正在将被罩撕成条状,系成了一条绳子,护士发现后急忙将患者调至重点病室,专人看护。事后询问患者为什么这样做,她说那时想趁护士巡视过后自杀。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巡视和观察方法可能会被患者的“反侦察”能力所破解。观察患者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也是和患者斗智斗勇的过程。
精神障碍患者病情观察是一项需要长期临床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除了掌握常规的观察方法,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好的观察方式,不断改进工作。
有效地病情观察,有助于我们了解患者的需要,制定护理计划,提供有效地护理服务,更可以消除许多不良隐患,确保患者及治疗环境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