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与产后心绪不宁和产后精神病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发病率在15%~30%。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于产后6周内发生,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最新数据显示,约有50%~80%的产妇产后会经历短暂轻微的忧郁:“baby blues”,表现为哭泣、情绪波动、焦虑、悲伤、睡眠困难、注意力难于集中、易激惹等;另有约0.1%~0.2% 的产妇会发展成为严重的产后精神病,出现幻觉、妄想,严重者有自杀企图,甚至会伤害新生儿。发展中国家的 PPD 发病率高达 15% ~ 28%,该病对产妇本人、配偶家庭及其子女的成长影响较大。
一、产后抑郁症病因
(一)生物因素
1.内分泌因素 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
2.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
3.产科因素 产前心态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产时、产后的并发症、难产、滞产、使用辅助生育技术、第一产程时间长、阴道助产、手术等均会给产妇带来紧张和恐惧,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增强,诱发产后抑郁症。
4.躯体疾病因素 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产妇已发生产后抑郁,尤其是感染、发热时对产后抑郁的促发有一定影响。再有中枢神经机能的易感性,情绪及运动信息处理调节系统(如多巴胺)的影响,可能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关。
(二)社会心理因素产妇人格特征、分娩前心理准备不足、产后适应不良、产后早期心绪不良、睡眠不足、照顾婴儿过于疲劳、产妇年龄小、夫妻关系不和、缺乏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分娩时医务人员态度、婴儿性别和健康状况等等,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护理
(一)心理疏导 因产妇生产后手术伤口,喂养问题,睡眠紊乱,家属关心不够等问题均可引起产妇的情绪变化,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惹。因此要积极与产妇多沟通,认真倾听产妇内心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鼓励产妇家属,要有耐心,关心体贴照顾产妇,使产妇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减轻抑郁症状,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功能。
(二)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饮食搭配合理,饮食要清淡,营养丰富,多进食蛋白质,热量丰富食品,鼓励患者多食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采用中医辩证施善原则,多虚者予补气血食品。须哺乳者予补气血、生乳汁食品。如:赤小豆、蘑菇、花生、鲫鱼、鲶鱼、虾、猪蹄等。瘀血内阻予活血化瘀之品。如:鳜鱼、螃蟹、马齿苋、益母草、赤砂糖等。忌食煎炸爆炒、肥腻粘糯难消化之品,避免浓茶、香烟、咖啡、酒。慎食生冷性寒和辛辣刺激食品。
(三)睡眠护理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和谐温馨的休养环境,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敏感话题及不必要的探视,避免各种刺激。运用中医五行音乐中的宫调、羽调。于午睡前听宫调,晚睡前听羽调,每次30min,2次/天。调整情绪,宁心安神,促进睡眠。
(四)发挥产妇自身主观能动性 鼓励患者采取主动行为积极应对PPD,包括阅读自己喜欢的正向书籍; 拜访朋友; 如没有独自照顾孩子的能力,可寻求和家人共同照顾孩子;学会在孩子睡觉的时候保持有效的休息;适当地进行散步等锻炼保证躯体健康。
三、预防
(一)妊娠和分娩是女性一生中重要的过程。由于心理、生理、遗传、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妇要经历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时期,产妇及家属应加强产前心理保健,产后的心理疏导,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促进和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介绍指导产妇正确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沐浴技巧,新生儿进行抚触及语言交流,培养产妇自信心,使产妇能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产后抑郁的发生。
(二)发挥配偶在产后的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男性配偶在产后积极主动作用。男性参与整个围产期对产妇和新生儿的照顾能维持自身身心健康,同时也能促进母婴身心健康。建议男性配偶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给产妇予以关心和支持,包括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信任对方,帮助产妇意识到保持坚强和良好心态的重要性,促进产妇维持心理健康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后抑郁受多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产后抑郁患者的康复直接影响着患者家庭、社会。由于分娩使女性内分泌水平及各激素水平的改变。使患者出现悲观、情绪低落,紧张,担心婴儿的喂养等。使角色转换出现了障碍,认知出现障碍,使自己不能适应社会,适应家庭。PPD 不仅发生在初产妇,在经产妇中也有可能发生。未经治疗的 PPD 可持续1年或更久,如长期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抑郁障碍。妇女从妊娠到分娩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应激过程及情感经历。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鼓励支持患者,调整患者情绪,做好心理疏导,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做好患者的饮食调护、睡眠调整,家庭社会心理支持,对于产后抑郁的患者及时做好评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中卫护研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欣,谷晓玲)
参考文献:
[1]王竹珍,姜蕾,邱丽蓉,等.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7) : 894-897.
[2] Slattengren AH,Prasad S,Kaiseruddin MA.PURLs:Should you screen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J].JFam Pract,2013,62(11) : E1-3
[3]汤月芬,施慎逊,陆雯,等.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 : 83-89.
[4]Bobo WV,Yawn BP.Concise review for physicians andother clinicians: postpartum depression[J].Mayo ClinProc,2014,89(2) : 835-844
[5]姜越娟,姜群群.产后抑郁症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 : 542-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