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经验|长期留置导尿的她,尿袋怎么变成了紫色?

发表于:2020-11-18 00:00:00 5242 来自: 辽宁


      留置导尿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是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脑卒中患者除了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外,还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或急迫性、压力性、充溢性尿失禁,有尿意丧失及反射性尿失禁表现,临床上大多数采用留置导尿来解决此问题。一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未恢复膀胱功能,需长期留置尿管,由此也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

    

案例介绍

患者张某某,女,68岁,因“头晕5天、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3天、加重3小时”以“脑梗死”诊断于2020年8月12日入院。
入院后,患者出现尿潴留,给予持续导尿,期间进行间歇夹闭尿管训练。8月26日拔除尿管后患者仍不能自主排尿,再次给予硅胶导尿管留置导尿后出院。
出院后,患者一直卧床,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每月定时更换尿管,期间尿色及尿量均正常。10月31日,患者家属诉患者尿管内及集尿袋内呈现紫色伴尿液混浊,经询问发现患者近期消化功能减弱伴有恶心、饮水量较前减少,医师考虑其为紫色尿袋综合征,为患者更换尿袋后尿液颜色转为正常。
evIfwd9dFN000W90.jpg

什么是紫色尿袋综合征?

紫色尿袋综合征是指留置导尿患者的尿管或尿袋中的尿液呈紫色,淡紫色到深紫色不等,见于长期保留导尿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其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老年、留置导尿管、慢性便秘、慢性肾病、氮质血症、高蛋白饮食等。

紫色尿袋综合征发病机制:患者食用含色氨酸的食物,食物中的色氨酸在小肠细菌的作用下变为吲哚,吲哚在肝脏代谢后成为硫酸吲哚酚,之后进入尿液中,硫酸吲哚酚能够在磷酸酶和/或硫酸酶(尿液中的细菌所具有的酶)的作用下,在偏碱性环境中转变为靛蓝和靛红色(亦有文献报道酸性尿中也可出现),前者为蓝色,后者为红色,两者与塑料属性的导尿管相互反应而导致尿袋呈现紫色。

临床表现

1

尿液颜色:

最突出的特征是尿液颜色呈紫色,少数也可见到蓝色棕红色的尿液。

2

pH值:

由于磷酸酶或硫酸酶在碱性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因此尿液通常呈碱性,pH值大于7.0(酸性尿液也存在,但少见)。

3

白细胞:

由于存在尿路感染,通常尿液中可见大量白细胞。

4

细菌:

尿液中可见大量细菌,常见的细菌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雷特格式变形杆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摩氏根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和粪链球菌。

  
结合上述案例,可发现该患者是老年女性、长期卧床、留置尿管、伴有慢性便秘,这些都成为紫色尿袋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导致其发生概率升高。同时该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进食量少、摄水量不足,进一步诱发其发生。

预防和护理

加强导尿管的护理、控制尿路感染及便秘等诱因对于紫色尿袋综合征的预防尤为重要。根据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尿液 pH 值等。

1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能量供需平衡。尽量减少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小米、牛奶、香菇、葵花子、海蟹、黑芝麻、黄豆、南瓜子、肉松、油豆腐、鸡蛋、鱼片等。

2

保持大便通畅:

长期便秘者出现紫色尿液,可能是因为色氨酸在肠道内过多积聚所致,因此可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C及膳食纤维的食物。鼓励可下床活动的患者适当活动,卧床患者给予环形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开塞露。

3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紫色尿袋综合征的相关知识,解除患者心中顾虑,指导患者避免诱发紫色尿袋综合征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

4

预防尿路感染:

(1)保持清洁:每日进行2次会阴护理,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及会阴部皮肤。

(2)集尿袋的更换:通常每周更换1~2次集尿袋,若有尿液的性状、颜色改变,需及时更换。

(3)尿管的更换:定期更换尿管,其更换频率根据导尿管的材质决定,一般为1~4周更换1次。

(4)留置尿管期间,若病情允许,鼓励病人保证每日2 000 ml以上的摄水量,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

5

做好留置尿管的观察: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及时倾倒紫色尿液,定期对尿液进行尿培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发热、尿路刺激征等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及时处理。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留置导尿患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还应对出院后仍需留置导尿的患者加强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做好观察及护理,减少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专家点评】  
     紫色尿袋综合征(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PUBS)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现象,以尿液颜色发生改变,尿袋、导尿管变成蓝色、紫色或蓝紫色为特征。自1978年Lancet杂志首次报道PUBS以来,国外已有相关文献百余篇,国内报道仅10余篇,提示医务人员可能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该现象可发生于留置导尿数小时后或数天后,长期便秘、尿路感染、使用导泻剂、尿液pH值过高、过多摄入色氨酸、肾功能衰竭、认知障碍等均是发生紫色尿袋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本文作者所负责的患者在留置导尿的2个月后出现紫色尿袋综合征,查尿常规提示有尿路感染、尿液pH值相对偏高。患者平时饮食无色氨酸含量较高的食物,但有老年痴呆、尿路感染、尿液pH值相对偏高3个高危因素。
    国内关于紫色尿袋综合征的报道较少,也缺少流行病学统计数据。2011年的一篇相关性综述提到,在长期留置导尿的住院患者中紫色尿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9.8%。发病率看似较高,但临床上很多医务人员并没有见过紫色尿袋,也不了解紫色尿袋综合征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其实紫色尿液中所含的色素物质主要来源于色氨酸代谢产生的靛蓝和靛红,治疗紫色尿袋综合征应加强导尿管的护理、控制尿路感染及便秘等诱因,尽可能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导尿管相关性感染、减少富含色氨酸食物的摄入对于紫色尿袋综合征的预防更为重要。
     本文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临床护士充分认识PUBS,医务人员在了解相关内容后才能积极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除患者疑虑及恐惧心理,对因治疗,避免复发。
收藏
送赞 2
分享

发表回复

  • 联系我们
  • 邮箱:zhih512@qq.com
  • 电话:0731-85054048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 9:00 - 17:00 )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