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的工作是“以质量为核心,以标本为中心”,临床标本是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对象。标本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医嘱开始到标本的最终销毁经历许多环节。检验医学质量工作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其中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检验技师所不能掌控的,是我国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据统计,检验分析前错误中有65%来自临床护理工作。为了降低检验分析前的护理工作的错误,借助于实验室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标本管理系统,使检验分析前护理工作的错误明显减少,起到明显效果。
1 质量控制方法
1.1信息的设置和维护
(1)基础信息设置:如标本类型、容器、各专业工作站等;检验医嘱、检验项目、医嘱归类和门、急诊等设置;各种时间限设置。(2)各种报警和提示设置。(3)检验项目知识库的维护和更新。
1.2制定《检验手册》在HIS上展示
护士在标本采集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相关知识,尤其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护士,因此我们在HIS上制定了一套《检验手册》。便于护士随时学习、查询和打印相关信息。检验科如果开展新项目会及时在HIS上补充。《检验手册》内容包括:(1)标本采集流程;(2)不同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要求;(3)正确的和禁用的标本采集方法;(4)不同标本采集所用的试管类型、标本量、采集后的处理要求、存放要求、送检时间、以及送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检验结果的意义。
1.3发挥条形码信息的提示作用
我院使用的密闭式负压真空采血管有紫色、黄色、蓝色、绿色、红色等5种颜色,分别用于(1)血细胞分析;(2)血液生化分析、电解质等;(3)凝血功能;(4)血流变、血沉等;(5)血液交配、传染性标志物等。
为了使条形码最大限度地发挥提示护士作用,在系统中条形码在提供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验项目、标本类型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标本采集所需试管安全帽的颜色信息、所需采集血量、抗凝管需颠倒混匀次数和标本送检部门的内容,便于护士在粘贴条形码时不再需要询问和查找相关信息。
1.4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
标本采集过程是否顺畅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巨大,采集不畅容易引起标本溶血、组织液的混入,对电解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血流变等的结果影响很大,因此护理部要求新进护士在进入临床后,要求护士长安排带教老师加强此项训练,提供尽量多的实践机会。
1.5检验科不定期的为护士讲课
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重要程度及具体要求,检验科的专家最具有发言权,为提高护士的认识,我院不定期的请检验科主任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授课,讲解正确的标本采集、存放、处理等要求,强调错误采集可能造成的后果,保证每一位护士都能参加。
2 效果
2.1检验结果与临床相适性得到明显提高
检验科对临床送检不合格的标本登记在案,并及时反馈到临床护士工作站,要求重新采集正确的标本再送检。及时与各科护士长加强沟通,通过半年时间的运作,不合格的标本量比未使用信息系统前显著减少。与临床相适性明显得到提高。
2.2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
经过对护士问卷调查,我们将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清楚、大部分清楚、大部分不清楚、不清楚,分别赋予分值为4、3、2、1分。结果显示,信息系统使用前、后平均分值分别为3.10、3.55分,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
3 讨论
3.1护理部应重视检验分析前的工作质量
护士是临床检验分析前工作的主体,其工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各科通力协作,护理部加强管理,护士能够方便、及时、准确的了解标本采集时的要点,避免了采集的随意性,从而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
3.2存在不足与改进目标
3.2.1不能完全解决标本采集质量问题,虽然《检验手册》帮助护士了解采集知识但仍然有人知之甚少违反采集规范,这一涉及思想意识的东西不是软件能规范得了的,只能通过教育交流等形式来逐步提高。
3.2.2标本采集确认、转运不能按规范执行,虽然设了各种时间限制,仍有人在条形码生成打印后还未采集标本的情况下先行确认,这是一个假采集时间,这也同样是很难靠软件能完全规避的,只能通过人员教育与管理来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