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率常年维持在百分之五六十、试图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考试,却被曝光在改革大限前,发生大规模作弊。泄题背后,护士职业教育的积弊亦一览无余。如何改革,如何保证中国护士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依然是个难题。
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护考)前三天,辽宁阜新考生沈婕(化名)突然在QQ上收到了某护考培训机构发来的消息,“2016年护考原题,欲购从速”。两天后,对方又发来了图片,但这次的“诱惑”显然更大——试卷的外包装。
“跟考场监考老师手里的一模一样,连封条都一样。”沈婕事后回忆。要想看到原题,得先付款,每科2200元。与图片一起发来的,还有培训机构的“保过”协议书。对方保证,考生的单科最终成绩若低于85分,全额退款。尽管有些心动,但沈婕最终还是忍住了。
这场覆盖全国的护考,类似的作弊行为,正在多地被发现。
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被认为是护考作弊泛滥的原因之一。《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对作弊人员的处罚是,两年内不得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医师资格考试考生参与有组织作弊的,除当年考试成绩无效外,终身禁考。
也有人说,选择铤而走险,是因“大限将至”。2016年,护考已在北京、上海等9个考区实行“人机对话”试点。不出意外,2017年,这种模式或将在更多省市推广。“人机对话”随机组卷,将备选答案顺序打乱,可有效防范作弊。但对一些考生,这意味着,5月的考试成了他们“通关”的最后机会。
不过,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程少贵看来,作弊完全没有必要,“一个通过率常年维持在百分之五六十的考试,能说难吗?”
护考始于1994年,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考试。参加考试的,大多是在教学医院和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的毕业生。
“每年护考通不过的,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考生为主。”中华护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刘华平坦言。
一场政府试图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行业入门级考试,正遭遇着始料未及的挑战。而关于中职护理教育困境的话题,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
作弊因考题难?
眼下,辽宁阜新考生沈婕甚至有些懊恼自己没有买答案。往年的真题,做个八十来分不成问题,可今年的题目却让她觉得“心里没谱”。
“偏题”“超纲”“成功避开所有考点”,今年考试结束后,不少考生发帖吐槽。争议最大的试题出自当日下午的“实践能力”科目:一患者青霉素皮试阳性,医生知晓后拒改医嘱,护士该怎么办?选项分别为:遵医嘱、不遵医嘱、给患者再做一次青霉素皮试。
思来想去,沈婕总觉得哪都不对——再做一次皮试,患者不乐意;执行医嘱,患者会有生命危险;不遵医嘱,护士和医生的关系会搞僵。按照教科书上的处理办法,护士应该向上级汇报,可选项偏偏没有这个答案,“这题简直没法做!”
而在2015年的护考中,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备考时,不少人参考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2015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卷》,按照以往的考试大纲知识点和历年真题进行“题海”训练。不料,当年的试题风格大变,考试内容偏向临床知识。
“或许正是感觉试题难度逐年增大,护考作弊近年来屡禁不止。”一位不愿具名的护考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相较于同行业的执业医师考试,护考只是入门级的选拔考试,受社会关注度低。但由于考试与就业关联度大,个别学校、学生和考试机构心存侥幸,以致作弊现象屡禁不绝。
而作弊恰恰暴露了护考的一个弊端:多年来,护考试题变化不大,考试内容有迹可循,根据往年真题进行高强度突击,成为考生应考的固定套路,考生因此变得死板,一遇到新情况,“套路化”的考生往往措手不及。
1985年,根据当时卫生部门的一项调查,全国63万护士中,未经专业培训的占30%。由于没有建立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执业许可制度,护士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1994年起,护考每年举行一次。
2011年,考试作出较大调整。改革后,考核要求及命题形式更接近临床,考试大纲更侧重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胜任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以题型为例,注重考查记忆的A1题型下降至30%,而注重能力考察的A2、A3、A4题型占比约70%。不过,即便在一些“大家”担任主讲的培训机构,辅导课依然以记忆技巧展示课为主,现场气氛火爆,但考后学生大呼上当受骗,抱怨讲的没有考到,考的没有讲到。
事实上,对于大学本科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护考小菜一碟,100%的通过率并不罕见。
“我们的目标绝不只是培养一名合格的护士。”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内外科护理教研室主任李明子介绍,通过护考只是目标之一,学院并不会针对护考进行专门准备。
在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中职院校的护考通过率同样不低。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放眼全国,中职院校的平均通过率只有约55%。
这些年,程少贵接触过不少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他感叹,这批学生的学业水准和素质“下降得厉害”。三五年前的学生轻而易举就能作答的试题,如今“换个马甲”就懵了,记忆性质的题目尚且如此,更何况需要转个弯、动脑筋的试题。
贵州安顺职中老师在向学生示范如何实施人工呼吸。护理专业在中国是热门,毕业生供不应求,但缺乏合格的训练和实际操作经验一直被外界诟病。(视觉中国/图)
中职护理教育的困境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人均拥有护士数量最多的是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17.27人,欧盟制定的基本标准为8人以上,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相比之下,我国每千人护士数仅为2.36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约占总人口比重的5‰,而我国只有约1‰。以此推算,我国目前尚缺数百万名护士,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自2012年起,国内每年的护考报名人数均在70万上下浮动。2015年的69.94万考生中,中专学历占49.93%,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约8%。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62.5%。
“目前护士的学历结构,只能初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中华护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刘华平说。和她一样,不少业内人士对中职护理教育的质量忧心忡忡。
2008年,国务院通过了《护士条例》,对护理行为进行规范,以保障医疗安全和健康。以实习为例,《护士条例》规定:必须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的护理临床实习,才能参加护考并申请护士执业注册。
不过,这条谁都不能突破的底线,在一些中职院校却“打了折”。一些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规模庞大,对口医院无法接受如此多的学生实习。无奈之下,学校要求学生自己找医院实习,甚至表示“只要拿到实习证明就行”。个别学校为了吸引更好的生源,索性直接给学生放假看书备考,但依然将8个月算作实习。
即便真正参加了护理临床实习,因为基础较弱,一些医院也并不放心让学生动手。直接的后果是,培养的护士难以适应临床,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
2015年,护考考查了引流管的接法。“如果实习时动手操作过,会不知道管子怎么接?”程少贵质疑。
“我们当然希望护士起码是高职、高专起点。”刘华平坦言,行业的愿望虽好,但国家有更全面的考虑。
随着人口生态的改变,数年前还红红火火的中职招生,面临着量少质差的危机。不少地方初中毕业生数量仅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且大多进了普高。中职生源绝大部分是普通教育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最低学业水平。
尚未成年,加之初中学历很难找到工作,国家必须考虑这些孩子的出路。这批选拔考试的失败者,身体心智尚不成熟,巨大的无形压力,很容易使他们本就脆弱的心理产生逆反,使得中职教育难上加难。刘华平就曾听中职护理专业的老师抱怨过,“有些孩子的总成绩相加才两位数,几乎就不学习!”
三年的专业学习后,护考成了这些初始教育接受者的“试金石”。不符合要求的,自然会被考试淘汰。
不过,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并非没有出路。对于发自内心喜爱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参加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护士规培”新政也给他们带来了机会。
今年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医科院校毕业后新进入护理岗位工作的护士,将要通过为期2年的培训。培训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详细规定了内外妇儿、急诊、ICU、肿瘤等专科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按照规定,三级综合医院必须执行,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从护士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的角度来说,制定统一的新入职护士规培有其必要。”刘华平说。
来源:南方周末(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