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儿科灌肠疗法的现状
1. 期待出台儿科灌肠专家共识与指南
儿科灌肠治疗,在当下,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以执行,急需出台业内专家共识或操作指南。
2. 儿科灌肠疗法存在被滥用的情况
像这种以治疗为目的的灌肠法,通常是指保留灌肠。教科书中,保留灌肠只有两种目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治疗肠道感染和镇静催眠。
但在基层医疗机构,我们无疑看到,灌肠疗法,早已出现「包治百病」的滥用之嫌。
3. 灌肠用药混乱
基层医疗机构采用灌肠疗法,存在乱用药物的乱象:口服的、静脉用的,只要是药物好像就都能灌进去。有的甚至存在超说明书或超剂量用药的情况,超出口服或者静脉用药很多倍。
在医院内,儿科灌肠,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儿科用于治疗肠道感染,二是儿科辅助检查前应用水合氯醛进行镇静、催眠。但给患儿用中药灌肠退烧,是存有很大风险,以及不宜提倡的。
婴儿灌肠的过程中,对用药指征、操作手法、药物选择以及药物剂量上都有严格要求,很多大医院都不推荐在常见病诊疗中对婴幼儿使用这一给药途径。再加上,患儿肠道还处于发育期,操作不当还容易造成粘膜的损伤。
但由于有的患者家属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误以为灌肠比打针吃药省事、疗效好,而更多的选择儿科灌肠给药,这是不值得宣扬和被提倡的。
儿科如何用好灌肠疗法?
在儿科系统,小儿灌肠以用药为目的,属于保留灌肠的范畴。保留灌肠是指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儿科灌肠操作相关事宜进行延伸。
儿科灌肠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小儿保留灌肠是门诊儿科常用的护理操作。儿科灌肠,主要有两大目的:
a 镇静、催眠、抗惊厥。
b 治疗肠道感染。
小儿灌肠前要做哪些准备?
其实,小儿灌肠前准备工作,同成人灌肠操作类似,只不过在药量、肛管选择、插入深度上,有所区别而已。
1. 护理评估,评估:患儿年龄、病情、临床诊断、意识状态、心理状况、排便情况、理解配合能力。向患儿家属解释保留灌肠的目的、操作程序和配合要点。
2. 患儿准备:向较大患儿解释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排尽大小便 ,配合操作。
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 用物准备:治疗车上层 注洗器、治疗碗 (灌肠液)、小号肛管、温开水、止血钳、润滑剂、棉签、手套、弯盘、卫生纸、橡胶单、治疗巾、垫枕、手消毒液。治疗车下层 便盆,医疗垃圾桶。
常用溶液:药液及剂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 200 ml。溶液温度 38°C。镇静、催眠用 10% 水合氯醛,剂量遵医嘱准备;抗肠道感染用 2% 小檗碱,0.5%-1% 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儿科灌肠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
1. 核对、解释: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床号、姓名及灌肠溶液,再次解释。确认患儿,保留灌肠以晚上睡眠前灌肠为宜,因为此时活动少,药液易于保留吸收。
2. 准备体位: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体位,如治疗肠道感染者,慢性菌痢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取右侧卧位。较小患儿可由家属抱持配合。
3. 抬高臀部:将小垫枕、橡胶单和治疗单垫于臀下,使臀部抬高约 10 cm,抬高臀部防止药液溢出。
4. 插管:戴手套,润滑肛管前段,排气后轻轻插入肛门 5-7.5 cm,缓慢注入药液。
5. 拔管:药液注入完毕,再注入温开水 5-10 mL,抬高肛管尾端,使管内溶液全部注完,拔出肛管,擦净肛门,取下手套,消毒双手,嘱患儿及家属配合,尽量保留药液在 1 小时以上,使药液充分被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6. 操作后处理: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并做好记录。
儿科灌肠插管深度是多少?
教科书上指出小儿直肠加肛管平均长度约 7-10 cm, 肠肛管插入深度为 5~7.5 cm。. 但也有人指出,对于 3-13 岁患儿行 10% 水合氯醛行保留灌肠治疗, 肛管插入以 10-15 cm 为宜,灌肠效果较好。
临床上医护人员还是要以患儿年龄、疾病、灌肠目的综合评判,选择合适的插入深度,以不损伤患儿直肠为上。
小儿灌肠有哪些注意事项?
1. 保留灌肠前嘱患儿尽量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药液吸收。灌肠前操作者要了解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以确定患儿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2. 保留灌肠时,应选择稍细的肛管且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黏膜吸收。
3. 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
4. 禁忌证:肛肠手术及大便失禁患者,不宜灌肠。
如何做好儿科灌肠操作的健康教育?
向较大患儿,重点是患儿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保留肛肠的方法,使其正确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操作。
小儿灌肠在肛管选择上临床还有哪些方法?
由于肛管质地粗硬,管腔粗,插管操作时易造成黏膜损伤,易引发患儿哭闹及不适,不利于药液的保留。医护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应用发现,以下方法也很实用,效果较好。
1. 双腔导尿管代替肛管法;
2. 一次性无球囊导尿管代替肛管法;
3. 采用输氧管代替肛管;
4. 使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替代肛管为新生儿进行灌肠;
5. 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法。
来源:儿科时间 |